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 | 未来25年,世界教育竞争空前,如何打造有思想的品牌学校?

2017-02-15 肖远骑 中国网教育频道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什么人是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家长送孩子到学校他们的希望是什么? 



 

肖远骑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教授,华夏幸福教育总顾问、督学。


世界各国在用什么样的教育迎接未来?


进入2017年,全球都在思索,人类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这未来的25年。西方有好多未来学家都纷纷预言,今后的二十年,是亚洲的崛起的时代。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伴随着地球能源的枯竭,谁拥有资源,谁就赢得了未来。


人类要争夺的是宇宙的公共空间,要开发新的能源和宇宙太空资源,完成这个历史的使命,关键是科技和人才,而这科技和人才哪里来,回答只有一个,这就是教育。因此当今世界,对教育的重视,从来没有这样紧迫。


放眼世界,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认识:世界基础教育在行动!学校,让我们共同塑造未来!




看看美洲:美国奥巴马2009年提出“为21世纪重塑教育计划”,2010年提出“奔向顶峰计划”;随着奥巴马时代的结束,特朗普时代的到来,特朗普教育政策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教育管理的主导权在州和地方,联邦政府应该减少对教育事务的直接干预,支持父母的教育选择权,鼓励用市场化的力量促进教育发展。


在竞选过程中,特朗普甚至一度发表过“裁撤教育部”的惊人言论,尽管这不太可能成为现实,但可以由此看到他对联邦政府在教育事务中应扮演何种角色的立场:限制政府对教育事务的管辖权,支持家长充分的择校权,鼓励实施以家长和社区为主导的教育问责,反对强化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评估手段。


与此相对的是,持“大政府”理念的民主党则倾向于支持增加教育支出,扩大和做强公立学校系统,支持全国性的教育标准,强调政府控制下的择校权,全面提升美国教育的质量。美国要努力培养全球化竞争中的高端人才!


再看欧洲:以芬兰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引起了轰动,它要成为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到2020年之前正式废除小学、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采取场景主题的教学,即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去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律。比如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么回事,就要涉及到物理、地理、政治学等学科。


在芬兰的研究报告当中就说,原来的课程教学是有数学课、物理课,各门课程,这种分科是人为的分科,社会上没有说这是语文的问题,那是数学的问题,更多是综合的问题,要各个学科一起去探讨它。所以在教孩子的时候,不如把这个课程的壁垒打开,以问题为线索,遇到哪个方面的内容再学这方面的知识。芬兰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代表欧洲教育改革的方向。


回到亚洲:中国新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暨第十届国家督学聘任工作会上强调,“在我国,教育由数量型增长、规模化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进入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要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需要教育系统上下一心,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公平优质的教育改革发展生态。”



日本教育有一句口号:“培养负责任的一代”。所以在日本不仅是学校,还是家庭,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日本高中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完成”。这里的人格指三方面:学习能力,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灵魂。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才能加快基础教育的发展,打造有思想的学校。


教育家成长的三种途径

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国家未来!要让真正懂教育的教育家办学,那么我们怎样成为教育家?


教育家成长途径有三条:敏于教育发展的“盲点”、勇于探索教育发展的难点;善于把握社会需要与自身优势的结合点。教育发展的“盲点”比如差异发展,强势智慧发展,教育中要引进的“奥运理念”,遵循并承认差异,花大力气培养高端人才。“难点”比如教育的“低成本竞争”,教育的效率与效益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包含培养有责任心,成就感的世界公民。



学校要培养能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能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能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人才。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所以我们要把学校建设成素质教育的学园,彰显个性特色的乐园,百花盛开的花园。现在的高考也不是“一考定天下”的时代,而是“多元选俊才”的时代。


校园里要飘荡着创新的云彩。钱学森曾经说:他在美国的老师冯·卡门是一个极具创新思想的教师,有多少次人们提醒他,“卡门教授,您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就不担心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的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


钱老说上个世纪的30年代,美国的加州大学创新的空气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校园的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你得跑在别人的前面。美国的学生以能在课堂上找到老师的漏洞为乐趣。



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人的充分发展就是人在“最近发展区”自我实现达到了最优化,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常者不平常。


罗素有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拥有幸福的人生。教育的世界里只有春天!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美国女科学家麦克琳,托克81岁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


当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是否尊重了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是否做到了耐心的等待他的绽放。请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这朵花都有属于他自己开放的季节,一旦到了这个季节,就会开放得无比绚丽。中国的差生王楠子到美国成了绘画的天才获得全美动画比赛冠军,被誉为天才学生就是明证。


学校要成为 “学问的故乡”和“精神的家园”,教师的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要学会站在教育战略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教师要有主心骨,不跟风;多一点哲学思考,多一点文化判断力;不能只埋头上课,要抬头仰望,要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的教育人才能办有思想的教育。


创建学校品牌必须形成一种精神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品牌是公众对学校的一种印象和评价,其实质是一种“文化认同”。因为,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品牌是灵与肉的结合。学校文化丰富了学校品牌的内涵,学校品牌展现了学校文化的魅力。学校的“牌子”要想得到公众的认可,就必须有“文化品味”。


学校特色和品牌的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科学先进的办学思想;卓越的办学实绩;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精神。所以,创建学校品牌必须在提升学校文化品味上做文章。


1

有品牌特色的世界名校是什么样?

我们不妨看看有特色有品牌的世界名校,也许会有启发。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全世界最显赫的贵族子弟学府。自1440年亨利六世创建以来,已有565年的历史。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它不仅是一个贵族男校,而且更被称为“世界级精英人才的摇篮”。英国众多皇室子弟和历史名人曾在伊顿公学攻读过。其中打败拿破仑于滑铁卢之战的威灵顿将军(The Duke of Wellington)使它成为了勇者的跑道。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托马斯· 格雷(Thomas Gray),这些响亮的名字又使伊顿公学成为了文学艺术的源泉。

 

学校毕业生中有19位英国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英国最高荣誉的英勇奖章)的获得者。而当今英伦法定继承人威廉王子,也是从伊顿公学走向明天的帝王宝座。伊顿不仅代表了精英文化教育的典范,同时,也象征着荣誉与地位。

 


坐落于泰晤士河畔,温莎堡对面的伊顿校园内沿袭着浓厚的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传统。古老的建筑物,庄重的黑色燕尾校服,各项传统的英式体育活动以及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和高品质的教学制度无一不体现出伊顿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样优良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杰出学生成为了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各大高等学府招生的首选对象,这些学府以招入伊顿学生为荣。比如剑桥和牛津就提供了让伊顿毕业生直接进入他们大学深造的机会。


伊顿公学的学生总是表现出一种“绅士风度”,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学生毕业多年还“带着哈佛口音”。为什么?这是因为一个人在一所学校中“浸润”了若干年后,就不可避免地被“烙下”深深的“文化印记”。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总是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方式影响着人的成长。

 

2

学校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训上


学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为系统的办学理念,有的则通过校训、校风、校歌来体现。


陶行知先生学成归来后,脱下皮鞋,穿上草鞋,到乡村去实践他的“生活教育”,倡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形成了独特的学校精神文化。时下,有的学校提出要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有的学校提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还有的学校提出要“创建学习型学校”,等等,这些都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一种具体的表达形式。


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和高度凝结。有些学校的校训别具一格,感人至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品牌形象。



竺可桢先生在浙江大学任校长的时候,确立了“求是”二字作为校训。对于这两个字,竺可桢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君子盖有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矣,岂因一时之毁誉而动其心哉,此为我校求是精神之精义”。求是,就是求真理,一个真正的学者,为了寻求真理,必须有百折不回的气概。他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求是之路,《中庸》说得最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浙江大学人才辈出,享誉海内外,恐怕与“求是”这二字校训有很大的关系。

 

朱镕基总理很少题词,但是他为三所国家会计学院亲自写下四个大字——“不做假账”,作为校训。“不做假账”,原本是会计行业职业操守的“底线”,但这个“底线”已被屡屡冲毁。这个“底线”如果得不到恢复,其他方面的会计技能也就失去了根本。这不仅是会计行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大厦的基础。可以说,这四个字,撼人心扉,刻骨铭心,将对三所国家会计学院的学生一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学校品牌建设的核心在于形成一种精神文化。


3

学校要有文化精神,它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育需要潜移默化,办学是一种文化行为,教师真正认同了学校文化,才能逐渐被这种文化同化,才能在行动中把办学理念落实为具体的行为。没有文化便没有学校,没有优秀的文化,便没有卓越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根基;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力量和源泉。


我呼吁,学校要有文化精神!学校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它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学校的文化精神不像学校建筑风格、技术装备那样显山露水,它是学校长期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较为稳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生活工作态度;它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师生员工的一切行为(对人、对己),工作学习态度、思维习惯、人际交往方式等等;它直接影响师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



我在美国哈佛大学看到他们的校徽:是两本书朝上开着,一本书朝下盖着。他们告诉我:其寓意是一个人的成功要读大量的书,但一个人不能完全相信书本,没有自己的思考,读得多也不会成为自己的,也培养不出创造力。


哈佛的校训是用拉丁文写的,译成中文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这个校训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哈佛重视传统,尤其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的人文理性的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永远的智慧,所以在哈佛不大可能出现全盘反传统、全盘反历史的迷狂;

 

二是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折服人对真理的追求。就是这两个原则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保证了哈佛能够在一个伟大的谱系中继往开来、传承创造,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就是哈佛的魅力,它永久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的渴望和梦想。


在哈佛,综合素质中被特别看重的是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哈佛的校门上刻着这样一句铭文“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哈佛始终坚持一贯的原则,它所培养的人必须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因此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就是哈佛学生的必须的功课,学生们在学期间绝大部分都坚持对社会的义务服务,到附近的老人院去照顾老人、帮助料理生活,有的人则去中小学辅导功课,或到医院去做看护,也有给新移民辅导移民法。


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深刻影响着课堂生态

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围绕着“人”和“课堂”,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今天,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面临着重大而深刻的转型。

 

从“知识的课堂”到“能力的课堂”再到“创新的课堂”“生命的课堂”,课堂在转型,以人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将愈发深刻地影响、改变课堂的生态。

 

在未来课堂中,教室内摆放的将是高清电子白板而不是黑板,学生拿着的将是电子书而不是课本;学生的提问、交流、考试等信息都将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教师的电脑终端,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将被全程记录,教师能进行有效追踪,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课堂内的教师将不仅仅是一人,来自全世界的优秀教师、甚至各行业专家都可能通过实时传送“走进”课堂;出现在电子白板上的教育资源不再仅仅是老师的板书,它可以是图片、动画、视频,也可以是跨越班级、校际甚至是国际的实时互动。


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将为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带来契机和可能,因材施教将不再是梦想;课堂将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概念,更是创造新知、激发创新潜能、实现心灵沟通的乐土;优质教育资源不仅仅在区域内,而且在全球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教学从平面走向立体,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将让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比硬件更宝贵的是理念;比目标更切实的是管理;比管理更有后劲的是科研。教育科研是学校的顶层设计:让科研引领教师成长,教育科研要从“不满自己开始”:我常想:教育还可以怎样?我的教学应该带给孩子什么?我该如何去影响学生?我该影响学生的是什么?今天的教育应该为走向明天的学生作哪些准备?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什么人是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家长送孩子到学校他们的希望是什么? 所以我期待:我们的老师有开阔的视野;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自由的心态。这是一种自由的情怀,人文的理想,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所以我期待:我们培养的学生有: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根雕艺术;即依据天生的形态做文章。一句话,让我们的学校师生共同快乐、幸福、健康成长。我们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


这样的学校,才是我们打造出来的有思想的学校!


作者:肖远骑

编辑:祝颖丽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小编推荐


特稿 | 如何让孩子守住文化之根,朱永新、卢勤等知名专家这样说……

深度 | 魏书生:教育就是发现优点、守住优点,让生命开花结果

关注 | 为了培养出下一个武亦姝,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往何处走?

名人堂 | 对话齐大辉:中国教育是无根的教育,因为成“人”不“成熟”

重磅 | 陈宝生:教育领域深受口号之害,要落实、落实、再落实

独家 | 假期正是读书时,12本权威童书喂饱孩子“饥饿的精神”

独家 | 国家原副总督学郭振有: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也太不会爱孩子

关注 | 张志勇谈寒假作业:作业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

深度 | 朱永新:为什么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

深度 | 学校安静了,教师的心平静了,教育环境才能好起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